首页认证动态规章制度教学案例库教科研成果支持条件学生发展
认证动态
 图片新闻 
 认证动态 
 合作实践 
 
规章制度
您的位置: 认证动态>规章制度>正文

新乡学院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工作方案​

时间:[2024-08-21]  来源:

新乡学院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工作方案

(院教字〔2019〕5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河南省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765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教高〔2019〕475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生是我国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2.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努力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开创我校快速发展新局面。

3.建设目标。积极对接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点重大突破;力争把我校建设成河南省立德树人标杆学校。当前,聚焦具体问题和关键环节,实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通过“一院一专业,一室一课程,一师一课堂”等活动,努力建成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校级精品开放课程200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50门;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0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项;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0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0个;培养校级教学名师、讲坛新秀400名,力争获评省级教学名师3-5名。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推进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健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4.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坚持点面结合,特色发展。全面推进专业、师资、资源等建设。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国际化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坚持并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特色促发展。

三、聚焦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5.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以高质量党的建设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准确把握我校广大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管理、文化建设、服务保障等育德育能全过程。(牵头单位:宣传部)

6.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思想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积极推进“四个自信”数字体验馆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确保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地和实施。以“中国发展”为龙头,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7.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强化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发现活动,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生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牵头单位:教务处)

8.夯实“创新引飞”工程,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开发建设大学生成长档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信息大数据分析系统,打造一站式学生应用平台,实现对人才成长的全程服务和及时跟踪。围绕“一个引领,两个规划,四种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热爱学习、诚实守信、关心社会。(牵头单位:学生处)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9.深刻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力促学校快速发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深挖我校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明确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具体思路和关键举措。召开新时期我校教育工作大会,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挑战,切实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立德树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牵头单位:教务处)

10.精准发力,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强化通识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加强课程集体研讨,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建立课程审核、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吻合度。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美育通识课程建设,构建裨益身心的体育、心理服务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引导学生热爱劳动,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科技发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牵头单位:教务处)

11.以人为本,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推进大类招生制度、辅修专业制度的改革。推进完全学分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衡量各部门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牵头单位:教务处)

12.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建设一批支持多元化教学的智慧教室,助推讨论式、参与式、混合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因课制宜,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实施教学。建立看课、听课、评课和议课“三级督查三级整改”制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实行新课程备案和新教师开课预讲制,完善学生课后学业辅导和答疑制度。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主学习、提高效率。(牵头单位:教务处)

13.强化过程管理,严格学业考核评价。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占比,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加强过程考核,围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取消毕业“清考”,健全学业预警和退学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对形式、内容、难度的严格监控,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严厉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确保作品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牵头单位:教务处)

1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等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四创”育人机制。发挥“互联网+”等学科专业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毕业证+”和卓越毕业生评选制度,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和资格能力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牵头单位:创新创业就业中心)

15.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健全教材编写、教材遴选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鼓励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参与教材编写。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遴选100门课程,加强应用型教材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前沿性。(牵头单位:教务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师育人能力全面提升计划

1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贯彻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新乡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牵头单位:宣传部)

17.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依法依规强化课堂教学管理。落实《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教风“十二率”,学风“八个率”为抓手,切实增强教师授课纪律性,围绕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的时代要求,精准持续发力,引导老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发奋学习。(牵头单位:教务处)

18.深入开展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建设,力促改革创新与内涵发展。以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与交流,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加注重工作的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牵头单位:教务处)

19.建立抓常和长抓机制,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评价与奖励。进一步深化我校“名师工程”“课堂教学奖”评选等教育教学成果评价与奖励工作,大力表彰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修订《新乡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提高形成性教学效果在考核中的权重,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合格”标准,强化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持续提升。(牵头单位:教务处)

20.加强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建设,完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教学诊断、教学咨询等各类职能。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牵头单位:教师发展中心)

21.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政策激励,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确保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给予合理的绩效和奖励政策。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表彰在深化教学改革,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快推进“5433”人才工程建设和落实。(牵头单位:人事处)

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22.聚焦内涵建设,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逐步调减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社会需求量较少、“高考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立足校情,面向未来,积极对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集中精力打造一批省级一流专业,力争实现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牵头单位:教务处)

23.围绕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等人才培养新要求,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专题研讨会,把握新经济对传统专业提出的新要求,探索传统专业数字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结合我省“三区一群”发展战略,主动布局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商务、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养老护理、儿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新兴服务业和民生急需相关专业,明确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理清专业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培育优势特色,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牵头单位:教务处)

24.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加强我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教师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落实教师教育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更好地推进我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创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深化科教融合,加强高校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牵头单位:教务处)

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25.加强网络资源和智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全力打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环境。加快推进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实验项目建设,打造融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评价反馈等为一体的学习支持体系,支持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志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人才培养信息的数据化。(牵头单位:网络中心)

26.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理念,大力推进慕课的建、用、学、管。规划建设200门校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40项校级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示范带动课程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建好用好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实验教学资源中心,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参与课程联盟,推进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牵头单位:教务处)

八、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努力形成多方位协同育人新机制

27.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化学院,联合共建先进的实践教育体系,打造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推进基于问题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配套、企业深度参与、评价反馈等多维度实践教学改革。(牵头单位:教务处)

28.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与行业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健全管理协同机制,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牵头单位:教务处)

九、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加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29.优化完善我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主动对接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外部保障体系。完善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优化“评估-反馈-改进”闭环体系,充分发挥评估在“设置底线、提供基准,鼓励卓越”三方面的作用,将质量保障主体责任牢牢压实在学院肩上,进一步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强化其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我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效率与效果。(牵头单位: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30.通过专业认证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秉持“OBE产出导向”理念,围绕教育部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积极开展专业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工作,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为抓手,明确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的评价与自我评估制度,包括培养规格、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标准等环节。(牵头单位:各教学单位)

31.科学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所急需的教学资源建设任务与目标,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明确经费投入级次,力促满足教学实际需要。探索合理可行的绩效评价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路径,着力将教学绩效作为教育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完善责权匹配的资源统筹机制,加强校内各类基础设施及实验室设施的共享机制建设,全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牵头单位:财务处)

32.增加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教学工作的频次,加大各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的力度,尽快建立起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教学上聚焦,教师精力首先在教学上集中的育人新机制。加强对教学工作计划的跟踪管理,建立总结汇报制度。相关部处和学院要在每学年末向学校报送本科教学工作总结,或者召开本学年本科教学工作总结汇报会,总结内容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为主。相关部处和学院要围绕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主题,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到人,责任到位,切实保障本部门的执行力和工作实效性。(牵头单位:教务处)

33.加大教育教学成果总结和宣传力度。对在建设中取得的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认真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和交流。学校将选树一批注重立德树人、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以更好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牵头单位:宣传部)

上一条:新乡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管理办法

下一条:新乡学院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修订)

关闭窗口

新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地址:河南省 新乡市 金穗大道东段191号 新乡学院 A-03#楼3楼
电话:0373-3683022、3682617、3682767  邮编:453003